天眼查法律诉讼信息显示,近日,“库迪咖啡”创始人陆正耀新增一则被执行人信息,执行标的18.9亿余元,执行法院为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。
对于上述强制执行信息,库迪方面回应称,此事对库迪咖啡没有影响。
从库迪咖啡进入市场到现在,“快”是贯穿其发展的主旋律。从2022年10月首店落地福州,截至今年2月,库迪咖啡在14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开出了约7000家门店,创造了前所未有的“扩张神话”。
但近来,库迪相关的负面帖子在社交平台上频繁出现,其中既有联营商发布的转让门店的帖子,也有附近消费者晒出库迪门店关闭的帖子,给库迪的商业故事蒙上一层阴影。
一方面是在疯狂扩店营造“增长神话”,一方面在社交平台上被加盟商“劝退”,库迪咖啡究竟怎么了?
从疯狂开店,到扩张失速
“我家楼下的库迪从开业到关门,也就不到半年时间。”消费者小安告诉蓝鲸财经记者。
据GeoQ智图发布的《上半年连锁餐饮品牌门店发展趋势蓝皮书》数据显示,2023年1-6月,库迪咖啡闭店数量高居咖啡连锁品牌榜首,高达318家。
值得一提的是,没有获得资本融资的库迪,只能靠联营商输血狂奔。联营模式下,库迪联营商负责找门店、装修,无需缴纳加盟费,但需提交保证金及服务费。其中,保证金5万元/店,其余服务费则按照门店经营毛利按比例收取。
一位北京的库迪联营商表示,他的店开业之前,其附近5公里范围内仅有4家库迪咖啡,现在这个数量升至15家。因为距离没有那么近,所以对线下的生意影响不大,但是对外卖的影响非常明显,“以前我们一天外卖能卖50杯,现在直接腰斩。”
库迪联营商徐先生告诉蓝鲸财经记者,自己是去年三月加入的,看中学校周围的客流量。“因为周围有瑞幸,我卖出的每一杯都有最高补贴,初期日均能达到五六百杯,还是能赚些钱的。但随着优惠券变少、天气转凉,生意渐渐不那么好做了,现在每天都在盈亏线的边缘徘徊。”
众所周知,冬季是茶饮、咖啡行业销售淡季,非常考验品牌的研发能力,而这恰恰是不少库迪联营商诟病的短板。
去年12月,一位自称为库迪咖啡联营商的用户,在小红书平台发布《致库迪咖啡公司管理层的一封信》。其中,“研发团队拉胯,出新品速度感人”是其着重强调的点。
“憋了很长一段时间出两款‘换汤不换药’的新品:换款小料就是新品了,不知道是糊弄加盟商还是完成领导任务;新品受众面狭窄,近期出品的都偏向养生类,现在市场咖啡受众群还是更偏向年轻人,而研发团队整日偏离轨道,出品中老年化,很难吸引年轻人。”上述联营商言语犀利地写道。
淡季的销量低迷,确实让库迪联营商感到难熬。而面对联营商的离开,库迪也着急了,推出了新的补贴政策。
在1月18日的联营商会议上,库迪先是指出连锁咖啡行业内卷加剧,随后表示将与联营商共渡难关,并宣布将加大补贴力度,对标瑞幸4块/杯的补贴,以3.5元/杯的补贴增加联营商信心。
但在业内看来,补贴和价格战难以长期存在,无疑是因为品牌方承受不住,一方面供应链原材料的价格并不能如料想般的低廉,产品研发同样需要投入,这都成为低价格模式的掣肘。企业和门店要的都是盈利,没有利润,一切都是空中楼阁。
库迪咖啡意图通过常态化价格战来跟瑞幸抢夺市场蛋糕,这对于价格敏感型的消费者来说,确实是有效的。然而一旦补贴不再,则势必将面临被这些消费者的无情抛弃。
库迪的生意,为何不好做了?
库迪联营商抱怨的声音不绝于耳,这些信号也指向了一个共性问题——库迪的生意不好做了。
究其原因,极速扩张后,原有的供应体系已无法满足库迪的商业模式。
若原材料供应不足,门店产品销量则无可避免地下滑,潜在联营商们加盟的信心也将被削弱。一旦联营商收入下降,加盟数量放缓,库迪用来驱动这套商业模型运转的资金便失去来源。
根据界面新闻此前报道,在不同地区的库迪联营商都面临着原料供应不足的难题。“上海、贵州和南京的库迪联营商都表示,现在后台订货需要拼手速,一周抢两次原材料,如果晚了可能会面临订不上的风险。”
2023年,库迪咖啡曾宣布于安徽当涂开建华东供应链基地,基地于当年下半年正式投入运营。届时,咖啡烘焙基地年产能4.5万吨。但该供应链基地却多次“难产”,直至如今,还未有明确的投建时间及落成时间。
此外,价格战的火热,也让联营商们难上加难。
有一位库迪的联营商在小红书上算了一笔账,一家二线城市的标准店,投入总共在40万左右,每天的杯量能有500杯,这在行业内已经算是一个不错的数据了,然而他每天的净利却只有246.67元。最后得出的结论是,回本周期为54个月,需要整整四年半才能盈利,而这还是销量比较好的情况。
可见,为了和同行抢市场,库迪已经将联营商的利润压缩到了极致。
低于预期的日常营收,漫长的回本之路,让不少持观望态度的潜在联营商不敢贸然进场,
窄门餐眼统计数据亦从侧面印证,库迪自9月起开城拓店的速度明显放缓,11月仅新增200家门店,环比下降76.44%。
如果没有新的加盟商加入,库迪的现金流将受到挑战,而它的万店咖啡梦也很难实现了。
对于库迪而言,要想把故事继续讲下去,保持合理的开店节奏、深耕供应链建设、提高新品研发能力,这些因素缺一不可。
(文章转载自蓝鲸财经)